编队是战斗策略的核心环节,需要综合考虑舰船类型、站位分布、火力搭配以及战术目标。舰船分为侦察舰、战斗舰、重型舰艇等不同类型,各自承担特定职能。前排队列应配置防御型舰船吸收伤害,中排部署均衡型战斗舰维持持续输出,后排则安排高爆发或控制型舰船。这种分层结构能有效避免因阵型混乱导致的火力浪费或防御漏洞。舰船属性中的火力、护甲、机动性等数据需与编队定位严格匹配,例如前排优先选择护甲值高的舰船,后排则侧重火力与技能效果。
优先解锁提升舰船火力、护甲或特殊技能的科技模块,能显著增强编队整体作战能力。部分高级科技可解锁新型舰船或武器系统,为编队提供更多战术选择。需注意科技树的分支特性,针对性强化当前编队主力舰船的短板。例如若编队缺乏对空能力,则应优先研发防空炮或护航艇相关科技。技术值的分配也需遵循编队需求,避免资源分散导致关键舰船强化不足。
资源管理是维持编队运转的基础条件。金属、晶体、重氢三种资源的采集比例需根据当前编队建造需求动态调整。工程船的编队策略直接影响采集效率,建议采用中型工程船搭配仓储舰的配置,减少往返时间损耗。采矿平台能提升特定矿区采集效率,但需注意同盟成员间的资源分配协调。编队维修与补充会消耗大量资源,需保持一定战略储备应对突发战斗损耗。
在攻城战中需配置对城火力特化舰船,如雷利亚特级等能快速清除守卫的型号;遭遇航母编队时则应增加防空舰艇比例。PVP环境中需考虑敌方常用编队类型,针对性调整控制与爆发舰船的数量。星系探索任务可适当增加侦察舰占比,而封锁任务需要高续航舰船维持长期部署。编队并非固定模板,需根据实时战场情报进行动态调整。
通过战斗日志分析舰船实际表现,逐步替换低效单位。注意收集高阶舰船蓝图,但需平衡研发成本与战力提升幅度。同盟战报共享能获取更丰富的编队参考数据。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个人指挥风格的多功能编队体系,既能应对常规战斗,也可快速切换特定配置处理突发状况。